沙龙164期 马骏:绿色金融如何支持碳中和

【2021-04-18】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于2021418日以视频方式举办了第164期上海发展沙龙,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主任、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共同主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高级顾问马骏先生作了题为绿色金融如何支持碳中和的演讲。以下是他发言的主要内容。 

第一,碳排放所致的气温上升将导致重大全球灾难 

100年内,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1度,而《巴黎协定》要求我们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升幅与工业革命前水平相比不超过1.5摄氏度,这意味着我们仅剩0.5度的空间。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碳排放,而碳排放上升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燃烧所致。在过去20年中,化石燃料的使用上升了约20倍,如果这种趋势不受控制,将带来诸多恶果,其中一项就是海平面的上升。若按照目前的轨迹继续增加碳排放,全球或将出现10亿气候难民。同时,海平面上升将导致沿海地区大量金融损失,据几年前国外机构的测算,气候变化导致的物理风险将带来43万亿美元的资产损失,相当于全球金融资产的三分之一。

第二,中国承诺碳排放目标的巨大意义 

因此,去年9月习主席宣布了中国在2030之前将实现碳达峰,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因为中国碳排放现在占到全球30%,约为美国和欧盟的加总。如果中国不承诺碳达峰、碳中和的话,全球任何一个其他国家即使实现了碳中和,意义也不大。只有中国承诺,而且能落实的话,才有可能逆转人类本世纪当中面临最大的一个危机,也就是气候的灾难。因此,习主席宣布碳中和的目标,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巨大的贡献,很可能是本世纪一个最大的贡献。

第三,巨大的投资机遇

解振华主任牵头的清华气候研究院的研究成果显示,今后30年为了实现碳中和,中国需要新增138万亿的绿色投资,这个数字相当于每年GDP的每年2.5%左右。我认为这个数字可能太小,我们模型的测算结果大概是500多万亿。综合来看,碳中和未来的投资区间应该在100万亿到500万亿之间。这些投资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把现有的低碳零碳技术进行广泛的应用,如推广北京零碳建筑的技术。第二类投资是用于研发和完善更多的绿色低碳和零碳的技术。很多技术仅具有技术可行性,还需要大量持续的投资,才能有真正的经济性。

这些投资主要流向五大领域,能源、交通、建筑、工业和林业,这五大领域约占未来绿色投资的90%左右。其中,能源是最主要的板块,有预测说到2045年,中国的电力结构中95%是可再生能源,只有5%是煤电加上碳捕捉。这意味着未来25年,我们的能源结构尤其是电力结构,会进入一个巨大的,原来不可想象的转型。风能协会预测,未来五年光伏和风能的新装机,每年就会超过100G瓦,和上一个五年相比,清洁能源的装机容量有望翻番,现在看来还会超过这个预测。

交通运输领域中,最主要的是汽车的电动化,尤其是小汽车或乘用车,基本上都要实现完全的电动化。海南已经宣布了10年之内,全部使用电动车,燃油车在十年之内就要被淘汰,中国很多城市也会纷纷宣布类似的政策。除了乘用车以外,公共汽车、重卡、飞机和船运未来可能以氢能为主。氢能作为一个储能方式,现在被各方所看好,有一些预测认为未来的清洁能源,将会是光伏、风能和氢能三足鼎立。

建筑领域方面现在的重点是零碳建筑。北京零碳建筑的许设计师告诉我,仅用几种方法,他们就能把这栋大楼的能耗降低80%,每平方米约1千元的改造成本,就可以把建筑改造成一个零碳的建筑,所以零碳建筑有大规模推广的潜力。

第四,气候相关的风险中,转型风险是重点,且都容易转化为金融风险

气候相关风险分成两类,分别为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物理风险指因气候变暖产生的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对物业、资产的破坏。这些问题在全球主要国家都承诺了碳中和的背景之下,变得比较小。转型风险指为实现碳排放目标,各行业转型生产方式带来的风险。相比于物理风险,转型风险可能明显放大,因为我们只有3040年的时间,要把所有高碳的产业和企业清零。这两类风险都可以转化为金融风险,如物理风险使得房屋倒塌,若该房屋存在按揭,可能形成银行坏账;转型风险使得高碳排放企业经营成本大幅上升,导致企业破产,其贷款就可能变成坏账,直接显示在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上。我在清华创立的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搞了一套针对中国的转型风险的PD模型,其中一个案例,就是对煤电企业贷款的违约率的测算,测算结果显示:未来十年中,中国样本煤电企业的违约概率会从现在的3%左右上升到2030年的22%左右。全球基于这种风险的判断,已经有100多家大型金融机构公开宣布限制煤电投资贷款,亚投行金立群行长最近也在公开场合讲,亚投行不再给煤电贷款。

第五,监管部门要多角度支持绿色金融

我年初写了一篇报告,提出了多条给监管部门的建议。第一,要以碳中和为约束,来修订绿色金融界定标准,保证绿色项目、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目录中的项目不损害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第二,碳排放和碳足迹应该成为企业和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建议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要求金融机构对高碳资产的敞口进行测算和披露;第三,监管机构应该明确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ERA),强化能力建设,若干年后,应考虑将ERA变成强制性的监管要求和披露要求;第四,围绕碳中和目标,建立更加强有力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并将碳足迹作为评价项目绿色程度、金融机构绿色程度和政策支持力度的重要指标。例如人行可以设立较大规模支持低碳项目的再贷款机制、将银行资产的碳足迹纳入MPA或绿色银行考核等。

第六,金融机构必须通过多方面努力使自身更加“绿色”

首先,金融机构需要更加绿色的公司治理。包括董事会有董事负责ESG、董事会设立ESG专业委员会、成立专门负责绿色金融或ESG的部门以制定ESG战略及政策并管理ESG风险等。

第二,要形成量化的战略目标。量化目标一旦提出来以后,就可以形成一个非常强的倒逼机制,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到绿色活动中,同时减少污染性高碳的活动。

第三,金融机构还必须要有跟ESG相适应的流程。以绿色信贷为例,贷前必须要对客户和项目进行ESG的评估。并在定量评估的基础上,对客户和项目进行绿色的贴标,然后根据不同标记利用量化模型来进行对绿色信贷的定价。最后在贷后要进行对客户和项目持续的环境表现和监测。

第四,以环境信息披露有效管理棕色资产风险和自身碳排放。目前国内的银行一般都会披露它绿色资产的余额和敞口,但还未开始披露棕色资产的敞口,无法有效的管理这些棕色资产未来带来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第五,加快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例如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流行的与碳足迹挂钩的贷款。这些贷款支持的项目,若项目碳足迹下降幅度高于预期,则贷款利率可以有一定下浮,反之则上浮。这使得企业融资成本直接与碳排放挂钩,增加企业降低碳排放的动力。

第六,充分利用激励机制和混合融资。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诸多项目中,有大量项目不具备短期盈利性,但具有良好的环境效应,因此需要引入中央的激励机制,例如央行的绿色再贷款、再贴现、政府的担保贴息和股权投资等。还可以将公益性的绿色项目和盈利性强的项目尤其是房地产项目进行绑定,从而为这些经济效益较弱的绿色项目获取部分融资。

最后,金融机构要实现自身运营的碳中和。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这意味其大楼及员工的出差所产生的碳排放要归零,如果不能归零,需要其他办法把它中和掉,例如买碳汇或种树。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碳排放碳中和的数据,要得到第三方独立的审计,才能保持公信力。

 
全文链接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友情链接     沪ICP备19030607号  联网备案号:31010102006068
CopyRight 2013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