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依德:全球金融大变局及其含义和影响

【2020-11-28】

     1121日,由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经政所国际金融中心协办的第二届研讨会在北京举办,论坛的主题是“全球金融治理:机遇与挑战”,来自国内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的30位专家学者作了专题发言。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乔依德在“专题一 全球金融治理现状:特征和问题”中,首先作了题为“全球金融大变局及其含义和影响”的发言,以下他发言的主要内容。  

一、全球金融格局的七个重大变化

我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格局的重大变化为切入口,分析其动因和影响,从而试图解释当前全球治理的本质、特征以及问题。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全球金融格局发生了七个重大变化。   

第一,各国央行的作用前所未有地增大。原因是发达国家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广泛应用,央行在金融危机中主导了宏观审慎政策。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训是,只有微观监管是不够的,还要宏观审慎,这个责任主要是在央行。央行更多参与监管具有金融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比如英格兰银行现在主导了英国“双峰”监管。我们国家从“一行三会”到“一委一行两会”,金融委办公室设在人民银行。最近国家就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公开征求意见,央行的责任越来越重大。

第二,发达国家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呈现长期化的趋势,溢出效应越来越显著和复杂化。发达国家的国债收益率越来越往下,甚至出现了负利率,全球负利率债务总规模超过了16万亿美元。量化宽松政策对于发展中国家影响很大,美联储一有风吹草动,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和资金流动就发生重大的变化。

第三,金融监管各国国内趋紧,但国际协调仍差强人意。金融危机以后,人们发现以往的分别监管概念不适应全球混业经营的发展。危机后各国金融监管正在走向综合监管,建立了全球金融安全网。金融科技对各国家和各级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关键是如何保持创新的成果、经济效率和反垄断、鼓励新的创新,二者之间的平衡。当然还有公平问题(数字税),防范金融风险问题。   

第四,全球债务杠杆率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现在全球总的债务杠杆率已经超过了全球金融危机以前,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发达经济体稳定,新兴发展中经济体快速上升。发达经济体政府债务较高,新兴发展中经济体企业债务较高。到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整体债务杠杆率与GDP的比达到245%,已超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的215%

第五,全球跨境资本流动总量和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总量在全球金融危机后有所收缩。资本流动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发达国家的流动量在减少,发展中国家的流动量在增加;证券投资和银行贷款减少,直接投资先升后降,与这两年的逆全球化有关。    第六,新兴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前所未有的上升,在金融市场、外汇储备和金融治理中都有上升,特别是我们国家发起建立了亚投行和金砖银行。第七,金融科技对国内和国际金融生态的影响前所未有。一是提高了现有金融业态的效益,二是创造了新的金融业态,比如P2P、移动支付、新型跨境支付等。特别是私人数字货币和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 ,即将对跨境支付发生重大影响。数字货币会不会改变整个全球金融体系或金融制度?我认为这是比较难的,因为数字货币是物理形态的改变。从历史来看,一个货币在物理形态上的进化不能改变金融制度以及全球金融制度,过分夸大其意义是不正确的。

二、全球金融格局重大变化的含义

第一,实体经济是全球金融格局变化的原动力。首先是经济全球化,尤其是全球产业链重组,以及各国的外向发展战略,我们国家在80年代采取的出口导向战略现在看来是成功的。其次是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此长彼消,我们国家40年以前的出口主要是农副产品、原材料,进口成套机器设备;现在出口制成品,进口农产品、大宗商品以及高端机器设备。再次,技术进步对全球金融格局变化具有很大意义,比如通讯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

第二,全球金融格局的变化反映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本质以及各国经济结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国际货币体系现在还是以美元作为主导货币。2011年世界银行有一个报告,预计2025年能够出现欧元、美元和亚洲货币的三足鼎立。亚洲货币主要是指人民币,现在看来为时过早,今后五年美元可能还是处于主导地位。发达经济体为什么政府债务高呢?这与其经济成熟度高、福利国家、选举政治、低利率都有关系,因为要满足选民的要求。而新兴发展中国家因为本国资本市场不发达,所以对融资的需求高。   

第三,信用时代各国法定货币的本质,是影响金融格局重大变化的基础性原因。为什么各央行的作用越来越大?从历史上看,跟货币制度的演变密切相关,从以往的金属货币本位到信用货币本位,每个国家央行的作用越来越大。信用货币的特点或本质是:支撑法币的是政府的信用。过去一两年自媒体里有很多文章讲人民币发行靠外汇储备,这个说法都是错的。以前没有外汇储备时,人民币不也照样,人民币靠的就是政府信用,居民使用是强制性的,信用货币的发行属于国家主权的内涵之一。

三、全球金融格局重大变化对全球的影响

第一,对全球金融稳定的影响。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增加;发达经济体长期实施量化宽松政策造成了资产泡沫;全球债务堆积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二,对于全球治理的影响。它加快了对美元本位的侵蚀。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跨台时,美元负债与GDP的比是11%,现在是196%。美国以前是债权国,现在是债务国,债务占GDP61%。美元虽然还是主导,但是信用还是受到很大冲击的。金融危机使我们对全球金融治理的一些重要制度安排有了新的认识。比如说对于资本账户开放,以往一般认为越开放越好。金融危机以后,金融界有了新的认识,IMF也修正了对资本账户开放的看法,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程度上的资本管制还是必要的,这也是宏观审慎工具箱的工具之一。对汇率制度的看法也同样如此,并不是越自由浮动越好。现在看来,浮动汇率在一般情况下能起到调节资本流动的作用,但是在危机时做不到。特别是有学者提出,是三元悖论还是两元悖论的问题。所谓两元悖论的意思是,要么你受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摆布,要么你关起门来不受影响。我认为两元悖论有一定的道理。    

还有一个影响是国际金融机构的领导结构将发生变化。 WTO领导人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只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现在清算银行的总裁是墨西哥以前的央行行长。在未来10年内,IMF和世界银行由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担任领导是可以预计的。

四、全球金融格局重大变化对我国的影响   

我们国家在金融大变局中,既是参与者,也是施加者和接收者。在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我国涉入的程度较浅。随着我国金融的进一步开放,下一次全球金融危机发生时,我们难以避免会更深地涉及其中,受到的负面影响和损失会更大。    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积极参与各种国际金融规则的制定。数据跨境传输是很重要的。我国提出了关于数据安全的倡议,主要是数据在哪一个国家产生就留在那个国家,比如抖音的美国数据就留在美国。这个还是可以研究的,既然数据是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只有流动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现在日本跟欧洲已经有一个协议,在一定层面上他们的数据是可以互通的。我们可以加强研究这个问题,包括资源产权、交易流通、安全保存等基础制度标准的制定。   

我们要积极参与数字货币和数字领域国际规则的标准制定。“十四五”计划提出“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调子是稳妥,不是大力推进,也不是马上实施,这一点很重要。现在七个发达国家成立了工作组,对CBDC的技术标准进行研究,中国不在其中,我们对此要予以关注。   

最后我提出一个结论和一个问题。一个结论是: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是货币本位和其后的货币制度,这是核心问题。现在的根本缺陷是作为国家主权货币的美元充当了全球储备货币。一个问题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其他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的资金购买了大量美国国债,但是这次疫情爆发后没有出现这个情况,美国国债大多数由美联储购买了。为什么?这是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教授Hellene Rey最近在一篇文章中提出的,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对我们研究了解全球金融治理结构很有好处。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友情链接     沪ICP备19030607号  联网备案号:31010102006068
CopyRight 2013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