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2020年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于2020年11月5日举办了题为“国际金融论坛:金融服务助推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进博会配套研讨会,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为独家支持单位。研讨会上发布了由基金会和浦发银行共同撰写的研究报告《上海率先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下是该报告的摘要。
近年来我国发展阶段、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给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习近平在 2020 年 5 月 14 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首次提出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个格局对内是使我国获得高质量发展新动力的战略抉择,对外是重塑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途径和继续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部署。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有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表率的责任。本报告尝试在理解双循环发展的背景、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上海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表率的基础、优势和意义,探索更好彰显上海在内循环中心节点地位和在内外循环相互促进中发挥战略链接作用的路径和措施。
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内涵和意义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三个层面的变化提出的。从发展阶段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外部环境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且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速大变局变化,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从内部条件来看,我国要素禀赋发生结构性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
上述三大宏观背景的变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一方面,过度依赖投资、出口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另一方面,如今外部形势日趋复杂和严峻以及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使外部环境迅速恶化,使我国不得不同时应对疲软的外需和美国全面打压我国等一系列新问题。党中央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战略正是为了更好解决上述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在理清双循环的发展背景后,需要进一步把握双循环的丰富内涵。首先,要理解循环的内容。所谓循环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生产要素,另一方面是生产要素所凝结成的商品。生产要素和商品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的流通和循环。就生产要素及其循环而言,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意见》(下文简称:《意见》),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技术与数据。畅通生产要素的循环就是要持续地推动改革和开放,优化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促使要素配置更加顺畅流通。就商品及其循环而言,生产要素以不同的比例搭配凝结成商品,而根据所凝结的核心生产要素,商品可以被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数据密集型。这些不同类型的商品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的流通和循环。
其次,要把握内循环和外循环之间的三层辩证关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内循环是推动外循环的战略基点;在我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外循环的治理体系的过程中,外循环中的生产要素和商品可以更顺畅地参与到内循环中,那么外循环可以助力内循环。
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具体而言,它顺应了我国发展阶段、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已经和将要发生的变化,对内是使我国获得高质量发展新动力的战略抉择,对外是重塑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途径和继续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部署。就时间跨度而言,该战略将在未来 20 年-30 年指导我国各个领域的发展;就空间维度而言,拓展到了“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并强调以内循环为主。在准确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内涵和战略意义的基础上,考虑到上海是全国的上海,而且上海拥有雄厚的基础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上海应该争当排头兵,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表率。
二、上海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表率的基础、优势和意义
上海具有雄厚的基础和明显的优势,能够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表率, 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2020 年上海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四大中心”,并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第二,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市场主体架构完善,金融集聚度高。第三,上海作为 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已经搭建完成。第四,上海作为长三角的区域龙头城市, 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要素配置中心、产业扩散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信息 流转中心。第五,上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强劲的消费潜力,优良的消费环境。第六,上海自贸区特别是临港新片区,在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具有其他地 区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即临港新片区通过推动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和信息快捷联通,将成为推动各种要素循环、优化资源 配置的枢纽,惠及上海、长三角以及全国各地区。
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全国,上海也需要服务全国,而且上海拥有雄厚的基础和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因此,上海应该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大胆突破,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表率。
上海这样做,无论是对全国新发展格局的形成,还是对上海本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进一步改革开放,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上海,要大胆地进行探索并总结经验教训。上海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表率是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二是,作为样板田,上海能为全国各地区提供好的经验,进而推广到全国,助力全国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三是,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在服务全国的过程中,上海本身才能得到发展,特别是会使生产要素和商品在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环节的流通更顺畅,从而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加速上海产业链升级,使上海真正建成“五个中心”。
三、更好彰显上海在内循环中心节点的地位
就上海应该如何更好彰显在内循环中的中心节点地位而言,本报告认为可以从金融、科技、人口、长三角一体化和消费五个方面作为切入点。
首先,金融是上海城市的核心功能和实体经济的血脉。上海应该致力于提高金融集聚度、深入拓展资本市场、大力发展金融科技,进一步强化上海金融资源配置中心的核心功能,提升金融服务能级,从而在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服务引领实体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科技创新是原动力。在逆全球化思潮、中美大国冲突从经济和贸易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以及全球地缘政治紧张气氛加剧之际,上海要持续加大基础性研究投入,集中优势资源突破技术创新瓶颈和制约,为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要加速应用技术开发与转移制度建设,加强科技研发市场供需平台建设,让更多优质科研成果尽快转化成为实际生产力;要增强科技创新中心影响力,以科创优势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
第三,人力资本是核心竞争力。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人口总量即将转向负增长的背景下,上海作为我国超大城市和长三角龙头城市,人口集聚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需要通过主动加大经济容纳能力和人口吸收能力、实行人口的动态平衡、加快外来人口市民化,提升上海经济活力与创新能力。
第四,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是必然之路。上海要以轨道交通连接都市圈内的城市群,推进长三角金融服务一体化、加强长三角科技一体化、协调长三角“十四五”规划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同时,在要素一体化方面,要坚决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建立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形成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强劲内生动力。
第五,提振内需是关键增长点。我国经济正处于消费升级的关键时期,消费对经济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做大做强国内市场,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也将为产业升级和市场拓展创造更大空间。2019 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1.35万亿元,连续 3 年稳居全国城市首位,不仅对上海经济增长意义重大,对长三角乃至全国也产生了积极的溢出带动效应。具体而言,上海要通过多方创造消费机会、扩大“离境退税即买即退”的范围、鼓励“新消费”、创造新消费供给,打造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着力扩大内需。
四、更好发挥上海在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链接作用
就上海应该如何更好发挥在内外循环相互促进中的战略链接作用而言,本报告建议从改善营商环境、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资源配置功能、扩大上海的对外贸易优势、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充分释放上海改革开放政策红利这五个维度入手。
第一,建议通过完善法治环境、提升政府在开放型经济中的治理能力、打造国际化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港、增强国际人才集聚能力来改善营商环境,提升对国际要素资源的吸引力。
第二,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全球金融资源配置优势。具体而言:一是加快金融标准体系建设与国际接轨,推动金融资源集聚向功能集聚转变;二是完善构建以人民币定价的对外金融产品体系;三是提高跨境资本流动效率,助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四是加快发展离岸贸易金融,推动跨境人民币交易规模化、常态化;五是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效能。
第三,扩大上海的对外贸易优势。具体而言:一是进一步推行经常账户兑换的便利化;二是建设货物中转枢纽;三是攻克离岸贸易发展的难点,推动离岸贸易常态化;四是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五是主动参与全球产业链布局,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六是充分发挥会展业特别是进博会对贸易的促进功能;七是推进贸易中心载体建设和布局优化。
第四,通过着力提升空港海港服务能级、提升高端航运服务功能、积极发展配套离岸业务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地位。
第五,充分释放上海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首先,上海要充分学习和吸取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其他改革开放窗口的经验并转化为自己的政策。其次,在改革的过程中,中央给予上海诸多政策,上海要研究并吃透这些政策,并且抓紧将它们落地。最后,上海应该实现政策协同和战略协同,尤其是融合进博会、临港新片区、上海自贸区和“一带一路”等多方改革开放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