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世界和中国经济论坛 四专家论疫情冲击下的中国经济

【2020-06-22】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于619日主办了“2020世界和中国经济论坛——疫情冲击下的中国经济”,这次论坛得到了淳石资本的支持。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明棋,摩根士丹利华鑫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韦森,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等四位专家分别对疫情冲击下的中国经济发表演讲。以下是他们演讲的主要内容。 

一.徐明棋:疫情对世界经济结构性改革矛盾的冲击与影响 

疫情到今天仍然没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产生的负面冲击是持续性的,这样的背景下国际机构对全球未来的预测相对来说比较悲观。IMF今年年初时认为今年经济大概只会下降0.51%,到4月份就预查下降3%了。514号,联合国的预测就变成下降3.2%,世界银行68号发布预测今年将下降5.2%,可以看到悲观情绪随着疫情蔓延在不断加剧。

    这次疫情冲击将会彻底改变我们的世界,改变国际政治和经济,未来我们回顾疫情时会把世界分为疫情前和疫情后的世界。很多人认为全球化受疫情冲击将会彻底瓦解,全球价值链会断裂,美国霸主地位将不再维持,而且世界可能分为西方市场和以中国为核心的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两个世界对峙。但是我不这么看,我认为疫情对世界经济冲击虽然非常大,但是并没有改变政治和经济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格局,只是促进和加快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出现的调整趋势。第一,疫情前世界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就已经凸显,全球化导致财富和收入的差距扩大,这一矛盾使得西方国家反全球化诉求高涨。美国现在国内的乱局是这个矛盾的延续,疫情只是加重了它。第二,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带来的高速增长进入了瓶颈期,新的科技革命需要时间来突破,科技竞争加剧和科技保护的垄断趋势增强,但是这和全球化的背景是相悖的,这种冲突在疫情之前就存在。第三,经济增长进入下降周期,但是各国政府试图用传统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来维持理想中的高速增长,这个矛盾变得非常突出。第四,世界经济的实力结构发生大的改变,发达国家占比在下降,尤其G7的比重在下降,但是全球治理基本结构没有能顺应全球相对实力的变化。上述四大矛盾,并没有因为疫情冲击发生根本改变。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并不认为疫情使得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疫情并没有使我们的国际政治经济实力突然暴涨,而是沿着原来的发展趋势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缓慢增长。现在全球治理是缺失的,G20在这次危机中没能很好发挥作用。利益相近的国家抱团取暖,基于共同的利益、共同的价值观、共同地缘政治利益的集团性合作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全球的改革,包括现有国际组织的改革,将会变得非常缓慢,因为利益的取向越来越分散。

我的基本判断是:疫情导致国际分工格局的调整加快进行,但是只要世界经济仍然是全球市场相联系,资本仍然是主导,全球生产链就不会全面断裂。产业转移会在生产要素的相对成本变化的基础上重新配置,但是不会全部退回本国,逆全球化无法持续。美欧针对中国的竞争战略只会导致技术上局部的封锁和脱钩,全面的贸易金融限制和割裂无法做到损人不损己。技术封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别人,自己受损可能小一点,但贸易金融不可能做到损人不损己。疫情会加剧美国与中国的地缘政治竞争,科技、贸易、金融都会变成竞争手段,但是全面敌对的成本太高,资本将会投否决票。只要中国按照中央推出的各种文件,尤其是511号《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来推,中国就可以在今年维持3%左右的增长,在中期维持5%左右的增长也是有希望的。

二、章俊:疫情下全球经济存在二次回落风险

我们从市场角度看疫情对于全球市场和全球经济冲击,主要是看未来612个月的时间段。疫情的到来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意外。目前来看,疫情有三波冲击:一季度是中国;二季度是欧美和新兴市场;第三波疫情冲击全球经济。现在全球疫情还没有看到拐点,前期爆发比较早的欧洲已经出现拐点,但是其他国家还处在上升或者爆发的高期。以下谈三个方面。

第一,为什么在全球疫情高涨的情况下,美国资本市场在持续攀升?

我们看到现在纳斯达克指数创了新高,标普500和道琼斯指数明显上涨。美国现在依然是每天2万人确诊,死亡率也居高不下,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资本市场仍然高涨?主要是四方面原因。第一,股票市场是领先经济的。二季度美国经济停摆这已反映在3月份美股下跌,现在美股上涨是提前对三季度美国经济重启的反映。第二,市场对于二季度美国经济停摆有充分预期,但是最近两个月美国的就业数据和经济数据比预期好。第三,现在美国市场是流动性驱动的市场,美国短短两个月QE已经释放超过3万亿的流动性。第四,市场认为未来会有通胀。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愿意持有现金,整个市场在流动性驱动情况下,风险偏好明显上升,更愿意持有股票类资产。

第二,未来全球经济是什么情况?

我们认为全球经济在明年一季度会转正,增速是3%,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到明年年底会转正。判断依据主要是四个因素。第一,目前的疫情冲击跟2008年金融危机完全不同,那是一个内生性的冲击,而这次冲击主要是外生性的冲击,疫情一旦得到控制之后,经济供给就会有效复苏。第二,这次的政策应对和2008年有很大不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同,财政政策顺利推出,特别是美国两万亿刺激很快得到美国两党支持,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得到有效控制。第三,全球央行在短时间内做出协同,未来整个财政和货币政策还会延续。第四,全球医疗专家预计,伴随气温降低今年秋天会有新的疫情冲击全球,但是这一轮冲击比上半年冲击的影响会小很多,不会形成医疗资源的挤兑。

第三,潜在的风险是什么?

第一,现在是全球经济10年长周期复苏的尾声。虽然疫情是外生性的冲击,但是全球经济内生性的风险或结构性问题仍有很多。第二,一旦疫情得到控制,政党政治会重新成为主导,目前的财政政策未来能否延续会成为一个问题。第三,未来如果出现通胀的话,货币政策宽松就不可持续,如果货币政策转向,也有可能造成全球经济的二次调整。

三、韦森:财政赤字与长期国债

从去年第三季度中国财政就非常紧了,财政出危机才是出大危机。我主张发10年期、30年期国债。现在我国GDP将近100万亿,我们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不到40%,美国的比例是118%左右。所以我们还有空间,应该增加一些国债的发行,不是短期国债,而是长期国债。

今年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同比下降14.3%,有人估计今年中国财政赤字将会增加到6%。去年还没有出现疫情之前,中国财政赤字已经很大了。疫情之下,各地财政收入都大幅度急剧下降,形势不乐观。所以,发行长期国债第一个好处是弥补财政缺口。第二个好处是,如果央行发了大量国债流通,我们就可以规范央行增发基础货币的行为。第三个好处是,15月份我们广义货币快速增加,如果发生通货膨胀,每个人的存款都要在银行贬值。现在老百姓没有可靠的投资渠道,如果我们发储蓄国债,至少给老百姓多一条活路。第四个好处是,买国债不会增加广义货币。居民从财政部买了国债之后,他们的存款就变少了,减少了广义货币增加。到了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也不会增加广义货币。如果这个钱用到地方的基建项目,也不会增加广义货币。所以,这是个利国利民的长期决策。

四、王涵:疫情后的国内经济与金融市场

第一,对中国经济年内的整体状况相对乐观

3月份开始,国内很多宏观数据都在反弹。它是从疫情期间的去库存,现在把它补回来的过程。原来很多基建项目的工期都推后,现在疫情终于离我们远了,中国人有一个传统,就是要把失去的东西抢回来。欧洲人是拖后就拖后了,还是按照每天8小时来干,但中国人要补回来。3月中旬到5月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是冰冻期,最近都开始出来吃饭了。如果之前大家的产出是零,现在开始慢慢在恢复,这在海外也是一个比较强的状态,内外共振应该在年内能看到积极的结果。

第二,在政策方面,中央既保持了定力,又有一定的弹性

疫情爆发以来,中央的政策是在进行动态调整的。对于这次两会的政策基调,我们发现很多政策是落在市场预期的下限,市场预期赤字率是3.5%4.5%,最后落在3.6%,市场预期国债是1万亿到3万亿,最后落在1万亿。疫情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危机,有可能来得快去得快,也有可能一直在这个地方,我们既然不知道是哪种情况,就不要立刻把王炸扔出来,而是先出一部分政策,确保底线不会突破,看后期疫情的影响,然后再考虑是不是要加码。今年政策的稳定性、持续宽松时间应该是有保证的,这是对年内的一个看法。


全文链接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友情链接     沪ICP备19030607号  联网备案号:31010102006068
CopyRight 2013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