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犂: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求:机器人还是大器人?

【2017-07-09】

7月7日,在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和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举办的第129期沙龙上,哈佛大学文理研究生院院长孟晓犂教授作了题为“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求:机器人还是大器人?”的精彩演讲,并在随后回答了大家关心的问题。孟晓犂教授指出,大数据很重要,智能机器人的数据处理能力也很重要,但更重要是能够担负重任的人——大器人。什么样的教育能够培养出大器人,是他特别关注的领域。

一、哈佛的教育理念

作为哈佛大学文理研究生院的院长,孟教授首先介绍了哈佛的教育理念,他将之概括为“6C”,即教育要在六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塑造:

Citizenship(公民意识)

Compassion(同情心)

Creativity(创造力)

CriticalThinking (批判性思考)

ConnectingDots (触类旁通)

CommunicationSkills (沟通能力)

一个人若具备这六个方面的综合能力,基本上就离孟教授心中的大器人不远了。孟教授特别强调公民意识的重要,这关乎一个人内在的品格和做事的动力。公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有积极的态度,并采取积极的行动。他说到国内某大学在翻译“6C”时,别的都翻译正确,唯独把“公民意识”翻译成“市民意识”,显出国内对“公民意识”的陌生。

二、大数据与统计陷阱

孟教授是数学专业出身,后来在哈佛教授统计学。他告诉听众,统计的方法是运用概率方法去描述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从而区分数据中的信息与噪音。统计的思想是运用对统计规律的理解去做出正确的推断与决策。美国一些大学近来加入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运用数据能力的相关课程,比如Visualzing Data(数据可视化)。哈佛大学则将在通识教育中把Data Science(数据科学)作为必修课。

他举了二战中美国海军统计战机受损的例子,工作人员统计了受损飞机上的受损部位,以判断哪些部位需要加固以增加飞机的存活率。但著名统计学家Abarham Wald告诉海军,他们的统计方法有重大的数据缺失,因为他们忽略了那些被击落而没有返航的飞机,那些飞机的受损部位才是真正应该被加固之处。返航的飞机虽然也带着损伤,但至少还能飞回来,因此其受损部位并不是致命的。海军采纳了教授的意见,并发现最致命的部位是不在原先统计结论里的机头。

孟教授借此例子介绍了统计学的重要概念——选择偏差(Selection Bias),即对于样本的选择没有很好的反应总体实际,从而有偏差。我们不仅要知道数据,更要知道收集数据的过程,因为后者决定数据的质量,质量远重要于数量。选择偏差造成的低质量数据会严重误导我们,而且低质量数据越大,误导越严重。他又以最近的美国选举为例,解释为什么选举前民意调查的结论几乎都看好希拉里,结果却是特朗普赢了。就是因为在这次大选的民意调查的统计中,有大量的低质量数据——许多人或因惧怕暴露自己的真实观点,或因对媒体的反感而有意误导调查人员,导致调查数据的可靠性降低,有效样本的比例大大低于通常情况。所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人们以为样本数量越大,统计结果的可靠性自然就更高,殊不知如果数据的收集过程出了问题,错误的叠加反而可能加重人们的误解或偏见。

三、教育仍是关键

孟教授据此提出,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求是:机器人和大器人都需要,但更要强调投资培养大器人, 因为机器人的发展进化离不开大器人。机器人的特点是造期短、见效快、数量大;大器人的特点是造期长、见效慢、数量少,所谓百年育人。他提出了教育上的建议:

1、培养大器人需要人脑工程师——教师,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关键。

2、培养越早越有效——盖新房比改造老房容易且便宜。

3、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要互补共进。

4、要培养T型人才(既有通识,又是专家),甚至π型人才(既有通识,又是两方面的专家)。

 

全文链接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友情链接     沪ICP备19030607号  联网备案号:31010102006068
CopyRight 2013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